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平市河西镇中学 田志文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以学生自能学习为目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即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体验学语文的快乐,在相互合作的学习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的结果。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向新课程的健康发展迈进。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优化三个辅助手段。
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结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传媒技术比较发达的今天,网络下载、远程技术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辅助手段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这些辅助手段进行优化了。
1、情景设置首选音乐辅助。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具,人类语言就来源于音乐。古典乐曲深邃悠长,流行音乐通俗活泼,村野山歌粗犷多变,地方戏曲色味俱佳……优美的音乐能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从中获得灵魂的升华。新课程目标下的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能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特别是情境设置环节,音乐更是语文老师首选的辅助工具。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便播放崔京浩的歌曲《父亲》,营造“父爱”氛围,学生从“背影”这一典型形象中理解父爱情深;教学《长征组歌》更是少不了《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支歌曲的欣赏,让学生体会此曲中的旋律,从而更了解长征的背景和红军战士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悠远激情的音乐声中,体会到了文章文字的优美和文章背后深远而绵长的意蕴。音乐手段的运用,可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趣味无穷,让厌学的学生变得乐学善学。当然借助音乐手段教学,不能本末倒置,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甚至表演课。
2、教学直观效果体现于多媒体的辅助。多媒体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师教学中比较推崇的教学手段,也能体现我们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因为多媒体具有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的特点,具有直接、综合、生动有趣的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是学生从感官上获取知识的一种较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众所周知,此篇课文主旨鲜明,说理透彻,感情真挚,层次清晰,名句叠翠,文质兼美,实在是古文中的精品。但此文篇幅较长,翻译难度较大,思想内容涵量广,初中学生难于把握。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文章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结构思路、内容讲解、名句赏析,穿插其中,做到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遇到古文就头痛的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提起来了,全班学生不但掌握了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几条建议,体悟了作者对刘备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还能对课文的美点谈几点看法,课堂教学结束时,学生基本上能当堂成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辅助。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拓宽学习的空间,也是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的要求。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新课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有:“做一回小记者”、“赛诗会”、“保护野生动物”、“网上读写与交流”、“话说我家”等等,针对教材的这些安排,我都认真组织开展,让学生充分准备、自找资料、搞好总结、进行评比,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各方面的素养,达到很好的活动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做好四个“结合”。
1、“详教”和“简教”的结合。我们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版本多变,不管是新鲜陌生的课文,还是熟悉传统的课文,都要求我们精心备课,常备常新。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重点难点内容要花足量的时间精讲,让学生精读、精练,做到详细具体。而对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次要内容可轻描淡写、跑马观花的简略概括讲述一下即可,如果再花大量精力去研读,就成了主次不分、累赘重复了。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确定在本文“车站送别”上,教学难点明确在理解父爱深情的句子上,通过朗读、讨论、探究来学习本文的写作目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而对于本文围绕“背影”这一课题题写了哪些内容、课文结构的划分这些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重难点学习已基本明确,在教学中可一带而过,尽量简略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很多教师上课时不分文章体裁,不分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都是从作者介绍、文章字句讲起,然后是分析段落、概括中心思想,最后归纳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讲授都千篇一律,长篇累牍,自己讲得是口沫横飞,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效益何在?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2、“快节奏”和“慢进程”的结合。首先要根据教学进程来调整快慢的节奏,参照新课标安排的课时对文章进行教学,如果进程太快,学生对文章内容不易消化;如果进程太慢,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我们有时可根据文章的文体来调整快慢的频率,做到合理调控教学进程。例如散文诗歌的教学(尤其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我们可适当放慢速度,充分让学生体会它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教说明文可适当快些,只需掌握说明的结构、方法、顺序、特征就可以了。具体到文章中的朗读也有快慢高低节奏的艺术,朗读时要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达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节奏美,使人产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愉悦感,引起“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寻幽探胜好奇心,通过这样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紧凑”与“松弛”的结合。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组成一堂课的部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把握整堂课的环节时,必须做到松紧结合,审时度势,在不忽视双基的情况下,灵活把握教学环节,做到张弛有度,在和谐的双边活动下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小石潭记》时,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古文的字词句用法、了解写作背景以及朗读的训练这些教学环节必须很紧凑的完成,而探究本文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的主旨这些环节就不能急,必须让学生充分讨论,对这篇情景相生相互映衬的游记佳作,学生要学到心领神会为止。一堂讲读课,前面的紧凑环节用20分钟完成,后面的松弛环节用25分钟来进行,一定会让学生真正活跃起来,这样的语文课才真正有效果。
4、“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和收获,并把自己的不懂和疑虑在课文上做好记录,为课堂教学奠好基础,学生在接受新知之前,有一个提前自学的准备过程,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整合一些教学环节,能帮助学生将重难点解决得更好。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并将之转变为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新课标就把学生每期课外阅读的字数作了明确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除了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加强课外积累,课堂上每教一个具有探究开拓性的问题时,我就会给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在教学《始终眷念我的祖国》前,先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了解“两弹一星”,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就容易得多了。学生在课外获得的知识有时甚至超过课内所学,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每天摘抄几句优美的语句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多种渠道,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
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做到“五个突出”。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少应该有80%的学生参与。可是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课,老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有些教师上课提问往往只让几位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时间一长,学困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不思进取。试想:这样的课堂还有好的效果吗?新教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眼睛朝下,重点下移,照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让所有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益,这样才符合语文“以人为本”人文性特征。语文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前预设不同难度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发挥最大的效益。
2、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生不会永远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听说方法、合作方法、讨论方法。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预习课文时,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圈出生字词,画出好词好句,标出不能理解的有疑问的字句,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语段能进行初步的赏析,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突出学生的个体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作品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还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课堂教学不能惟教材、惟教参是从。鼓励学生创新,有自己的想法,不人云亦云。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不强加给学生知识,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浸染,逐渐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语文课堂应积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4、突出知识能力迁移。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应该重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例如学习了《社戏》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和故事情节高潮的优美语段及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渗入的写法,来进行作文训练。
5、突出德育目标的渗透。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要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与授课内容割裂开来,而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不露痕迹的。如教学《岳阳楼记》,通过诵读和赏析,学习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的远大抱负。学习《苏州园林》,通过搜集图片、播放影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朱自清的《春》,通过朗读感悟和多媒体播放情境画面,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把“三辅助”、“四结合”、“五突出”这三个原则贯彻了,我们的课堂一定是能感人、能动人、能育人的完美课堂。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能达到呵护生命、完善生命、指导生活,引导人向真、向美、向善发展的境界。新的教学改革需要热情,只要我们树立效益观念,才能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